辽宁医学院学报
主办单位:辽宁省教育厅
国际刊号:1674-0416
国内刊号:21-1553/C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28866 人次
 
    本刊论文
高等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社科素质培养体系研究
  [摘要]在医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临床医学由过去的以病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对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社科素质培养存在诸多问题,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体系。医学院校加强医学生人文社科素质教育是医学专业本质与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多学科框架体系,开设多层次、多学科的医学人文学科综合课程;积极营造人文素质氛围;加强医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价值观的引导等途径,科学、有效的构建人文社科素质培养体系,以培养具有医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兼备的全科医学人才。

  [关键词]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社科素质;培养体系

  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不再仅是一门纯粹的生物科学,它的研究范围将从生物拓展到社会、经济、伦理、心理、法律、哲学等各领域,形成了体系严密、内容广博、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体的多元文化体系。相应地,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临床医学也由过去的以病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从而对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为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医学是科学也是人学,医学的发展是渗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过程,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重视科学轻视人文,现有的人文社科素质培养存在诸多问题,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体系。如何科学、有效的构建人文社科素质培养体系,培养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精神的医科人才,这不仅是本学科教育的难点,也是改革的重点。

  1、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社科素质培养存在问题分析

  医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医疗技术自身的发展,更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对人的爱和关怀。医学教育不仅仅是一门纯粹的科学,它穿透人文与科技、道德生活与法律、普遍关注与终极关怀等许多层面,关系到社会伦理的底线。而目前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人文精神缺失,医学教育中人文社科素质培养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人文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我国的传统医学教育匠气十足,医学教师注重的是医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的传授,很少去关注师者和医者人格的力量。由国家硬性规定的医学人文学科课程仅有医学伦理学一门,医学史、医学社会学等课程大多为选修课程,且大多课程是依据学校或教师的兴趣开设的,缺乏学科整体性规划,课程的变动性大。在学时安排上,明显存在重自然(科学)、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等问题。有关研究表明,国内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只占总学时的8%左右,其中以意识形态教育类课程为主,而国外的医学院校医学课程基本上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三大类组成,其中人文医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以美国、德国为多,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相比之下,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偏少,除了课本,缺乏广泛的文献阅读,缺少案例讨论和必要的社会实践,阻碍了医学生积极接受全面的人文社科教育,不利于医疗卫生事业和医学科学发展。

  1.2科技发展与人文严重分离

  由于技术的急剧膨胀,掩盖、挤占了人性的伸展,物理学成果(如,声光电磁)的介入,消解了对生命体应有的敬畏,生命成为干瘪的“物”、病人的世界被漠视、歪曲,医学服务的对象不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借着病人躯体而来的那个病理过程,而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发展,也加速了医学生对技术的片面追求,漠视了医者的精神内涵,压抑了价值理性的发育,使人类理性和人的发展日趋单一化。这些无疑使得医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日益麻木,渐渐沦为技术的动物或科技的奴隶。

  1.3人文学科高素质师资匮乏

  20世纪80年代以来,来自医学史、自然辩证法、医学伦理学以及马列课的教学和研究人员,在承担着传统医学人文学科的教学和研究,而目前缺少通晓医学史、医学哲学和医学社会学的通才,这是由于医学人文学科教师和研究人员培养体制的限制,再加之受到传统学科划分,医学人文学科的人才培养主要依靠医学史、科学技术哲学、政治思想教育等传统学科,在传统学科范式的影响下,培养的医学生视野比较狭隘和局限,并不能完全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

  2、加强医学生人文社科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开发与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人文素质教育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加强医学生人文社科素质教育、提升医学生人文社科素质是医学专业本质与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医学之父希波拉克底在其著名的誓言“我志愿以纯洁与神圣的精神终身行医……为病人谋幸福是我惟一的目的”中就已表明:医者应该关注人的幸福,不能做有损病人的事情。由此可见,医学全部课题在于如何提高和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医学的本质是人学的深层价值内涵,需要高度整合心智与道德,并体现人文的慈悲与关怀。而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疗卫生工作者,就其专业特点而言,需要具备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因其经常和人打交道,应学会了解和理解人,掌握与人打交道的本领,更需要具备医学人道主义精神;加之科技时代的到来,诸多医学发现和发明得益于物理技术的引入,随着新的科学技术不断引用到医学领域中来,人极易变成医学技术的附属物。医学生只有全面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才能顺应医学本质和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

  3、高等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社科素质培养体系的建构

  医学与医学教育只有在人文社会科学价值导向下,才有可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造福于人类的健康。建构高等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社科素质培养体系,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结合是大学素质教育的关键,重新认识和估价“直接表现人的精神世界、精神力量”并“对发展人的心灵,形成和谐人格方面具有独特作用”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对深化医学教

  育的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3.1构建多学科框架体系

  我国目前医学人文学科的课程设置偏少,而且各医学院校大都通过政治理论课来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缺少必要的联系;教学方法以灌输式为主,理论联系实际不够;指导思想上也带有一定片面性,只强调其政治教育和导向功能,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对综合素质的培养;此外对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不够重视,教学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也导致人文社科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份量偏轻。

  而在国外,医学院校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已成为一种共识。西方的医学课程基本上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三大部类组成,其中人文医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重,以美国、德国为多,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在医学人文学科群中,医学与人文科学交叉的边缘学科成为核心课程。在北美以及欧洲国家,医学人文学21个研究生教育点中,则以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和医学法学以及医学社会学为主干课程。如:美国哈佛医学院和加州大学医学院分别开设了社会学理论及人的价值、医学人类学、医学公关学、医学法律问题等课程;英国一些医学院校则开设了心理学、医学社会学、家庭与婚姻等课程。可见,医学教育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发展新趋势。

  我国应积极借鉴国外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顺应国际发展的潮流,在人文学科课程的体系、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在加强医学史、医学伦理等学科建设的同时加强与其他医学人文学科的交叉研究立多层次、多学科的医学与人文科学综合课程的体系。

  首先,可将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可作为医学人文学的核心课程。加强医学生文史哲的基本训练,使其融会贯通医学史、医学哲学和医学社会学,可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且使学生具备了更广阔的学术背景,更符合现代学术发展的需要。

  其次,对于一般临床专业的医学生来说,人文社科知识的广博比精深更为重要,应建立医学人文教育的分层分级教育结构。诸如:打通医学人文学科各学科间的壁垒,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与医学交叉的边缘学科课程,主要有: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卫生法等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众多的医学人文课程使医学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为医学生的合理

  知识结构的建立提供保证。通过人文社会科学的引导和配合以实施跨学科研究尤其是开展医学人文科学的教学和研究,推动医学从个体医学到群体医学,从医学预防到社会预防,从技术政策到社会政策,以超前意识引导医学与社会紧密结合,从而推进医学的社会化和现代化。通过建立医学人文教育的分层分级教育结构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能判别卫生保健和研究中的道德、哲学和社会问题;理解医学伦理学的核心概念;评鉴不同观点;理解相关法律、文化和历史观点;具备阐明、评价和辩护特殊医疗情况的能力。最后,还应要求医学生参与学术活动,独立完成一个医学法律、伦理或人文学科方面的研究课题。

  再次,以德国的医学人文学科特殊学习模块为借鉴,将人文学科整合到医学教育中来建立适用于我国的培养模块,以发展学生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德国洪堡大学查理特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实施的医学课程改革中,开发了一种名为《医学理论与实践原理》的医学人文学科特殊学习模块,该模块以小组为单位,采用问题学习法,将课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医学系统理论讲授、临床训练单元以及临床见习和选修课组成。该模块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学习和训练,为医学生个人和专业的发展提供支持。我国可通过建立该种学习模块鼓励学生提问和批判地评价医学范例和他们自身的世界观,从而修正医学作为科学的唯科学主义和技术至上主义,加强医学生尊重人的尊严和人的个性,有助于使受教育者建立一个关于人的整体观念并提高其对思想修养重要性的认识。

  最后,还应在医学院校中营造浓厚的人文素质教育的环境氛围。由于人文讲座比课堂教学更切入社会热点,内容更广泛更新颖,所以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拓展。例如:在医学院校中举办各种培训班、人文讲座并将之纳入学生所修的学分,以鼓励学生参与,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社科素质。还可以通过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如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调查研究,了解社会,参加服务集体、服务社会、献身祖国的实践。如我校每年的暑期都组织学生深入工厂、农村访贫问苦,送医送药,进行社会医疗实践,以培养学生人道主义的精神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同时也增长了学生的人文地理知识,陶冶了爱国情操,提高了他们的整体素质。

  3.2加强医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

  长期以来,由于医学专业的特点,医学院校在教育中常常偏重于科学思维,导致医学生容易形成定向思维,机械保守,缺乏一定的创造性。而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新的思维方式,以使他们了解更多的与健康保健、伦理道德有关的社会现象,为确立新的健康理念和大卫生观打下基础。尤其作为中医院校的教师,由于中国当代

  医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学教育应结合时代的特点,应引导学生创新、发展中医传统文化,精心吸取和利用与时代吻合的内容和内涵。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进创新的理念,推进传统文化精髓与时俱进,并将之不断引入医学教育的指导思想中和实践操作中。

  具体到教学的方式上,则可以借助影象资料、角色表演、案例分析等开展讨论式教学,以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加深对理论理解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用创新性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3加强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

  高等院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首先应教会学生做人,使受教育者逐步树立对待人、社会、自然和自身的正确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这些都是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密不可分的。

  我国已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给人们的价值观带来冲击。如医药界的药品大额回扣、医生收受“红包”、对没有缴齐手术费用的病人置之不理等现象一再出现在本应圣洁和高尚的医学领域。

 在医学生专业教育中,教师应始终贯穿人文素质教育,积极对医学生加强价值观的引导,鼓励和帮助医学生树立高尚的科学道德,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唤起他们从事科学的热情,使他们明白患者需求的是医术进步与人文关怀的和谐统一;使医学生在掌握一种专业技能的同时,人文理性的文明观和价值观也得到培养,学会尊重病人,以人为本。从而避免沦为“技术动物”或科技奴隶,以实现自身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

  医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不仅意味着对病人个体的关照,而且还蕴含着群体的关照:确保每个公民都能分享医学技术的成就,确保医学技术沿着造福全人类的道路前进。高等医学院校应积极探索适合社会与医学发展的人文社科素质培养体系,全面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社科素质,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为全人类造福。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辽宁医学院学报》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辽宁医学院学报》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